糯米為什么會粘?
粽子的主材料是糯米,糯米在食物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,那軟香甜糯的口感,粘嘴粘牙粘嗓子的質地,讓人無法忘懷 。那么,問題來了!糯米為啥這么黏?這個問題,要從食品化學里有趣的知識說起!
淀粉比例
不管是普通大米(秈米,粳米)還是糯米,淀粉都是其中最主要的物質。
大家知道,淀粉這東西,說到底就是葡萄糖一個個首尾連接起來的多糖,不同的淀粉拼裝方法不同。
食品科學家把排成一條線的淀粉稱為直鏈淀粉(Amylose),把像樹枝一樣分叉的淀粉稱為支鏈淀粉(Amylopectin)。
這兩種淀粉在各種淀粉類食物中都普遍存在,普通的大米中大概有25%-30%左右的直鏈淀粉,剩下70%-75%左右是支鏈淀粉。
其他的各種淀粉類食物,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。
豆類中直鏈淀粉更多些,能達到40%-60%,而糯米卻比較極端,幾乎100%的淀粉都是支鏈淀粉!
那么,這和糯米為什么這么黏有什么關系呢?這就要說到另外一個名詞了淀粉的糊化。
淀粉糊化
平時你做菜和做湯時會勾芡嗎?
如果會的話,你一定覺得勾芡是很神奇的事情,為什么把白花花的淀粉加到湯里,稍稍加熱一下,湯就會變成水晶狀的膠凍物?
這就跟淀粉的化學性質有關啦!
淀粉外表看上去是極細的粉,但放在顯微鏡下看的話,就可以看到一個個的淀粉顆粒,這些淀粉顆粒就包含了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種。
淀粉一旦與水接觸,顆粒就會像吹了氣的皮球一樣膨脹開, 直鏈淀粉的螺旋也會解開,成為鏈狀。這時如果再加熱的話,那些毛線就會掙脫顆粒,擴散開來,相互交聯成為網狀。
繼續在顆粒內呆著的支鏈淀粉,只好被那些網狀的東西包裹住,就形成了一種透明的膠狀物。
淀粉就是一個個毛線團與樹枝聚集在一起的顆粒,泡過水之后,毛線團開始慢慢舒展開,結成一個網,并把里面原來的樹枝也包裹了起來。食品科學家們把這整個過程稱為淀粉的 糊化(Gelatinization)。
糊化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,勾芡屬于比較高端的,做包子,餃子,湯圓,餡餅,面包和蛋糕,甚至是煮白米飯。
如果淀粉不糊化,那我們至少失去了一半美食!糊化溫度
那么,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含量比,會影響到糊化的過程嗎?答案是會的。首先,淀粉糊化是需要一定溫度的。這很好理解,因為如果把淀粉放到冷水里,你攪再長時間也不會形成水晶芡嘛。引起淀粉糊化所需的最低溫度,稱為糊化溫度。
直鏈淀粉含量越高,糊化溫度就越高,這樣食品就更難吸水漲開,形成面糊。普通大米的糊化溫度在66-78攝氏度之間,而糯米由于沒有直鏈淀粉,糊化溫度只有 57-67度,它比起普通大米,就更容易形成黏糊糊的一團。用糯米包粽子,粽子更好塑形,因為支鏈淀粉糊化溫度低。
支鏈淀粉含量
其實,糊化溫度并不是決定食物粘性的關鍵因素。食物中的支鏈淀粉含量才是食物黏度的關鍵因素,支鏈淀粉含量越高,食物越黏!那么問題又來了:到底支鏈淀粉的含量是怎樣影響食物粘度的呢?這還要說回到之前的糊化過程。
剛剛說到了,在糊化之后,毛線團掙脫束縛,形成了一個網,把中間的樹枝包裹了起來。
可是,掙脫束縛的毛線團,其實相當于溶入了水中,對食品的黏度貢獻比較小,而中間不解開的樹枝顆粒的相互作用,才是黏性形成的關鍵。這些樹枝錯綜復雜的長鏈結構,增加了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,就像你很難把兩條纏在一起的樹枝輕易分開一樣,你也很難將兩團支鏈淀粉團塊分開。這樣,在表觀上看來,當然是樹枝越多,食物越黏啦。這就是糯米為啥粘的奧秘!
版權說明:和和熱熔膠vancouver-canada.cn,轉載請說明出處!
—END—